2019年,西湖区总工会全力聚焦主责主业,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、结合点、着力点,坚持“四措并举”在深化“6123”工程中比学赶超,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生机和活力。
1.深挖改革潜力,争创六型工会。认真落实全总《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实施方案》,将“顶层设计”和“基层探索”有机结合,着力在“深化”和“创新”上做文章,健全完善向党(工)委定期报告工作、重大事项请示报告、信息报送等制度,推动落实与政府(行政)联席会议制度。切实加强与全区机构改革衔接协调,及时理顺部分直属基层工会组织体系和关系。全面推行“点线面网楼园”六维建会模式和农民工散工劳务超市经验,不断拓展工会改革的深度和广度,推动改革成果向基层工会延伸,探索推行“项目工作法”和“主席领题制”,积极争创8个市级“六型工会”、创建100个区级“六型工会”、新增“六有工会”42家、非公企业民主管理示范单位13家,始终保持改革力度不减、创新动力不衰,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、更加坚强有力。
2.深耕基层天地,夯实基层基础。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,坚持落实到基层、落实靠基层的理念和机关“瘦身”、基层“强身”的原则,把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投放,不断加强区总机关对基层的指导服务,研究制定基层工会各项业务工作模块手册(指引、指南),区总机关6名工会协理员全员下派、扎根基层,每名协理员挂点2个街道(镇),每周下基层时间不少于1天。坚持“普及与提高并重、数量和质量齐抓”,完善《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考核奖惩办法》,加强街(镇、商圈)“小三级”工会建设,重点组建绳金塔、系马桩、南浦路一条街工会和南宾国际金融大厦楼宇工会联合会、君领朝阳社区联合工会、龙河物流行业工会联合会及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工会,深入开展百人以上企业建会专项行动和货运司机等“九大员”入会工作。不断加强基层工会“六有”规范化建设,进一步梳理全区工会组织状况数据,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管理,努力实现全年新建基层工会42个,发展工会会员2150人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,鼓励结合实际大胆创新,全年计划投入150万元为基层工会在组织建设、劳动竞赛、文体活动、阵地建设、会员普惠和解困脱困等方面的创新“增底气、强动力”,真正使基层工会建起来、转起来、活起来、亮起来。
3.勇立时代潮头,实现双网互融。认真落实《全国工会网上工作纲要(2017—2020年)》,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手段,打造“双线工会”平台,促进互联网和工会工作互相融合发展。“线上”全面对接省总“赣工惠”APP,全面加快“一站一端一微”网上服务平台建设,开展网上职工谜语大赛、知识竞赛,建设职工电子书屋,试行职工网上申请入会工作,发展网评员、网宣员等网上工作队伍,推动困难帮扶、法律援助、教育培训等网上运行办理,让职工多跑“网路”少走“马路”、“一次不跑”或“只跑一次”。“线下”优化职工服务阵地“会站家”一体化建设,配合全区“1+5+x”社区邻里中心建设,各街道(镇)工会至少打造1个社区(村)工会职工之家示范点。加快全区职工服务中心、法律援助中心建设进程。推动职工普惠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,不断提高南昌职工卡“含金量”。推进农民工(散工)之家建设,打造1个“农民工(散工)”联合工会示范点、1个“散工”服务站点。规范“爱心妈咪”小屋建设,打造2家户外劳动者“爱心驿站”,为全区广大职工提供“全覆盖”、“普惠制”、“零距离”服务。
4.忠实履职尽责,做优三大服务。用好用足党政及社会各方赋予的资源手段,全面落实2019年全市工会服务职工20件实事项目,工会跟着职工走、服务跟着需求走、资源跟着基层走。一是做优精神文化服务。新建广润门、桃源等多个街道级综合性职工活动阵地,在桃花学校共建全民健身中心。综合利用“东西南北中”五大区级职工体育活动中心和绳金塔、中山路等五大普惠商圈,举办庆祝建国70周年全区工人运动会等系列文体活动和会员普惠活动。二是做优维权维稳服务。进一步落实“首席三师”工作制度,成立全区“三师”服务团,全年深入基层开展无偿服务不少于4场,各街道(镇、商圈)、系统工会要普遍建立“三师”团队。聘请法律顾问举办“普法大讲堂”,各街道(镇、商圈)工会开展普法活动不少于2次,各系统工会不少于1次。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、示范带动、联系服务,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工作示范点不少于2个,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于联系总数的50%。积极参与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和讨薪行动。认真履行脱贫攻坚责任,对全区困难职工状况进行调研摸底,向精准识别的城镇建档困难职工开展“四季恒温”帮扶、赠送职工医疗互助保障。坚持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通过购买服务做大法律援助、职业介绍、技能培训,高质量完成建档困难职工脱困解困任务,切实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工会作用。三是做优创新创业服务。与中国邮储银行联合推广“洪工贷”项目,贴息32万元支持职工和民营企业创新创业。开展“追逐梦想·绽放风采”女职工素质提升行动,选树一批市级“五一巾帼标兵(岗)”、“女创业带头人”。积极协同职能部门、广泛动员社会组织,大力实施城镇失业人员、农民工、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等群体“春风行动”、“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