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
“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,我国是个大国,必须发展实体经济,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、提高制造业水平,不能脱实向虚。”
——2017年4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
这段时间,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派繁忙,从毫米级到10余米级,各类轴承接连下线。
“我们坚持走自主发展实业的道路,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、制造业,这条路是走对了!”今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洛轴考察时指出。
这家从“一五”走来的企业,70多年紧盯轴承深耕细作。曾经,高端产品“摸不着、碰不到”,如今,洛轴高端轴承产值占比达70%。
细细察看,不时驻足询问,习近平总书记对围拢过来的企业职工说:“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。”
两个月后,赴三晋大地,总书记走进百年老厂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。
1924年,阳阀的前身“永巨”作坊伴着煤炭资源开发而生。百年发展,几经跌宕。新时代以来,阳阀不断以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。
百年老厂的蜕变,浓缩了一部民族工业的历史。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:“实业兴国,实干兴邦”“实体经济不能丢”。
鲜明态度,一以贯之。2017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:“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,我国是个大国,必须发展实体经济”。
战略定,方向明,使命清晰: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。
“夯实”,要有“必须发展实体经济”的定力。
“手撕钢”,钢铁工业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2020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研发的“手撕钢”:“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”。
近年来,“手撕钢”持续升级,一薄再薄,厚度从0.02毫米降至0.015毫米。“今年,我们成功实现最薄‘手撕钢’量产。”公司总经理段浩杰说。
始建于1934年,生产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、第一张热轧硅钢片、第一块电磁纯铁,太钢以自身的坚守,奋力挺起钢铁脊梁。
“夯实”,要有“心无旁骛做实业”的坚守。
当一些企业认为“办实体利润低”“资本运作来钱快”,不肯再埋头“铁杵磨成针”时,总书记叮嘱“做实体经济,要实实在在、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”。
备受马拉松选手青睐的碳板跑鞋,单只重量仅160克;用“百叶窗”仿生材料制作的T恤,接触汗水后面料自动形成通风孔……福建晋江企业牢记嘱托,坚守纺织、鞋服、食品等行业,聚焦“一双鞋”“一件衣”,提质量、创品牌、拓产品,打造出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。
“夯实”,更要有“敢为天下先”的气魄。
在徐工集团指出“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”,在广西柳工强调“高质量发展,创新很重要,只有创新才能自强、才能争先”……走进两家工程机械企业,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。
牢记使命,奋力创新。从全球最大最高风电动臂塔机,到全球首台矿山电动无人装载机,两家企业以一款款全球首台、世界之最,赢得市场认可。2024年,柳工海外收入占比超45%,徐工蝉联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四名。
C919大飞机直冲云霄,国产邮轮破浪远航,CR450动车组领跑全球……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向新发力,以质取胜,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眼光长远,路径清晰,实体经济茁壮成长,“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”一步步夯实。
一份答卷,写在时间维度的纵轴里。
制造业,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工业增加值从31.3万亿元增至40.5万亿元,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,“压舱石”作用更加凸显。
经营主体,国民经济的细胞。目前,我国拥有超6300万家企业。其中,高新技术企业50.4万家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,“小巨人”企业1.46万家。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,实体经济韧性持续增强。
一份答卷,写在全球视角的横轴里。
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%;2024年蝉联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,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……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,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,牢牢把握住了发展主动权。
“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,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。”